辦公室燈光還亮著,主管Amber看著電腦螢幕上的績效評核表,眉頭緊鎖。她手指停留在一位資深同仁的名字上,這名員工總是準時、態度也不差,卻始終交不出成果;另一位能力明顯強,卻總像躲在角落裡,不主動、不出頭。年中績效考核不只是數據的檢視,更像是一次關係、動機、潛力的深度盤點。
愛客獵總經理林奇葳提醒,考核不只是管理制度的一部分,更是企業文化與領導力的體現,每一次的考核,其實都藏著組織前進的關鍵線索。尤其在年中考核時點,主管若能針對不同類型員工,提供對應的回饋與引導策略,不僅能提升團隊整體動能,也能預防下半年人才流失或士氣滑落的風險。
年終考核前準備項目
績效考核並非單向評分,而是一場雙方對齊與調整的對話。為了讓年中考核真正發揮效益,主管與員工雙方都應做好準備。以下建議可作為實務準備的參考:

考核是雙向溝通的過程,主管與員工都應有所準備。除了客觀數據與目標成果外,更需要有一套能看見「人」的評估視角。
心理學家將職能發展歸納為五個層次:知識(Knowledge)、技術(Skill)、動機(Motivation)、特質(Trait)與自我概念(Self-concept)。這些層面從外顯可訓練、一路深入至內在的價值觀與認同,能幫助主管在考核中不僅評估結果,更能掌握員工「為什麼這樣做」與「是否適任這份工作」的深層訊號。
因此,在績效不彰時,我們應追問的不是只有「你做得好不好」,而是「你為什麼這樣做、你想成為什麼樣的職場人」。帶著這個視角,主管更能有策略地給出適合的回饋與資源。
以下將介紹幾種類型的員工樣貌,以及建議的管理對策。
一、努力但績效不彰—「苦勞型員工」
許多績效不好的員工,其時也都擁有很高的動力想要達成目標,態度積極、配合度高,願意投入時間與心力完成任務。但實際成果卻未達預期,不論是在產出品質、效率,或與業務目標的連結上,難以呈現明確貢獻。對主管來說,這樣的員工讓人「說不出不好、但也說不上好」,容易陷入「既不想打擊對方積極性,也不能讓考核失去公信力」的兩難。
📍管理對策:
1.釐清努力方向和工作方法:與員工檢視日常工作項目與時間分配,辨識是否存在重工、低校流程或把重心放錯的情況。
2拆解任務,明確目標與成果定義:針對每項工作建立可衡量的成效標準與回饋機制,協助員工更有意識地對齊組織需求。
3.提供資源或技能升級的協助:若為能力落差造成績效不佳,適時安排內部訓練、引導學習資源,避免讓員工長期陷入「在努力也沒成果」的無力感。
📍回饋技巧:肯定態度,協助聚焦
回饋時可從態度出發,如:「我看到你對專案的投入與加班付出,這是非常值得肯定的。但我們也要一起思考,怎麼讓這些努力更有效對齊結果。」接著引導對焦具體行動,例如「我們下次試著把報告先分成三個階段提交,來確保過程方向是對的。」透過協作改善,減少否定感。
二、愛抱怨卻不主動-「怨氣型員工」
有些員工並非能力不足,而態度鬆散、缺乏投入意願,對工作抱持消極看法,經常對任務產生怨言,甚至對質疑主管決策。在團隊中,常出現「為什麼是我」、「做這個有什麼意義」等負面語句。總是拖延到任務期限前才開始作業,卻也常常草率收工、缺乏品質意識,長期下來不僅拖慢進度,也會影響整體團隊士氣。
📍管理對策:
1.設定行為標準與底線:對於敷衍交辦事項,消極應對、散播負面情緒的行為,主管必須明確指出不可接受,並說明持續出現的後果。
2.回歸職責契約與目標管理:重新與員工檢視職務內容與績效目標,聚焦具體工作內容與影響,避免情緒對話模糊焦點。
3.辨識不滿原因,進行分類處理:部分怨氣型員工可能是因為角色錯配、升遷失落、個人生活壓力或職業倦怠所致。透過一對一會談,找出不滿背後的動機,是暫時性的反應還是長期不適配。
📍回饋技巧:聚焦事實,切忌與情緒對話
以真實情境開場,例如「最近3項任務完成時間延遲」、「上班中頻繁處理私事」,說明其行為對團隊效能與氛圍的實際影響,而非僅止於「這樣的態度不好」評論,並設下具體行動與追蹤機制,如「希望下個月每次任務準時完成,並在會議中以建設性方式提出想法」,讓員工知道,若行為不改善將依公司制度執行考核與後續處置。
三、沉默穩定不出頭-「隱藏版員工」
這類員工反應快、溝通能力佳,在實際工作表現上,雖然能完成任務,但較少提出新建議或優化方法,往往「表現雖不錯,但總覺得少了些突破」,在會議或公開場合話不多、態度保守,常以「沒意見」作結。即使團隊有進修、輪調、內部提案機會,也鮮少主動爭取。
📍管理對策:
1.設立「能力拉升區」任務:為其量身設計難度略高於原本職務、但仍可掌控的任務,讓其逐步跳脫舒適圈。
2.引導進行角色轉化訓練:安排主持內部分享會、專案窗口輪替,讓他從「執行者」慢慢轉為「領導者思維」。
3.搭配高績效員工進行Pair Work(配對工作):觀摩他人處理複雜任務、與高標準共事可加速成長曲線。
📍回饋技巧:點亮亮點,引導行動突破
例:「你最近協助編制報表的準確度與效率都很穩定,這是很好基礎。接下來我希望你能嘗試設計優化流程,主動提出一次改善方案,讓我們看看你對整體流程的理解與想法。」
四、表現優異但可能過勞-「高績效孤島」
團隊中的績效明星,不僅完成度高,品質也優異,常被主管倚賴處理關鍵任務。然而,這樣的「高效能」往往是以個人長期過度負荷為代價,久而久之形成「有事就找他」的依賴文化,也可能讓他逐漸與團隊脫節。考核時雖表現亮眼,但隱藏的風險不容忽視。
📍管理對策:
1.關注持續負荷與工作分配:檢視其工作量是否長期超出常規,適時調整責任比例與任務負擔。
2.促進團隊合作與資源共享:將其經驗轉化為團隊資源,如導入Mentor制度、建立SOP,讓組織不依賴單點英雄。
3.主動關懷與職涯對話:定期與員工談論工作壓力、成就感與職涯發展,避免陷入倦怠卻難以表達的窘境。
📍回饋技巧:肯定價值,主動釋出支持
回饋時可以說:「你這季的成果讓人印象深刻,真的非常關鍵。但我也觀察到你承擔很多事情,是否有些任務可以分工處理?」強調對其能力的信任,同時釋出支持訊號:「我會協助你打造更平衡的工作節奏,不是因為你做得不夠好,而是你太重要了,我們希望你能穩定、長久地發揮影響力。」
績效考核:管理者的鏡子,也是團隊的體檢表
年中考核,不只是績效評量的中繼站,更是組織與個人重新對焦的關鍵時刻。在市場環境急速變化的時代,年初設定的目標是否仍具參考價值?是否需要依據現況進行調整?這不僅攸關下半年組織資源的配置與重點推進方向,也牽動著員工的動力與歸屬感。與其流於形式化打分數,不如把握這次回顧與對話的機會,讓考核成為雙向溝通的橋樑,讓考核不再只是「評估」的終點,而是「成長」的起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