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是否曾經遇到過這樣的情況:新同事一進公司,大家都一致看好,認為他會成為未來的明星員工,卻最終表現不如預期,甚至連試用期都無法通過。相反地,一位不被看好的新人,大家甚至打賭他撐不過三個月,結果卻成了公司的資深員工。這些誤判雖然可能源於多種原因,但一個共同的隱藏因素不容忽視——無意識偏見對我們判斷力的負面影響。
無意識偏見滲透職場
偏見往往源於我們過去的經驗和刻板印象。這些偏見不僅僅影響企業招募過程中的選擇,還可能滲透到日常的工作決策和人際互動中。根據偏見所做出的判斷,不僅影響了對事情的處理,還可能造成對他人的不公平對待。尤其當我們在資訊不足、時間緊迫的情況下做決定時,偏見往往更容易悄然主導我們的思維,影響最終結果。
以下是幾種職場中常見的無意識偏見:
1..相似性偏見:將過往員工形象投射在求職者上,認為會有同樣的做事風格、溝通方式。甚至有些主管在選擇員工時,會不自覺地偏好與自己背景相似、性格相投的人。然而,過分追求“相似性” 也可能使團隊缺乏不同視角和多元觀點,而影響創新能力與工作效能。
2.首因效應:在面試過程中,第一印象往往主導了面試官對應徵者的整體評價。如果某人開場表現得非常自信和從容,面試官可能就會對這個候選人有較高的評價,甚至忽略了後續表現中的不足。相反的,另一位候選人可能因緊張開場失常,但實際上能力出眾,卻被忽視。
3.月暈效應:當面對來自名校或知名科系的候選人時,可能會不自覺地認為他們比其他人更聰明、更有邏輯思維能力,或者擁有更好的工作能力。甚至將一個人的績效表現好,歸類為因為個特性,而忽略了他的實際努力。
4. 確認性偏誤:在管理和工作中,我們往往會尋找支持自己觀點的證據,而忽視與自己想法相悖的資訊。這在工作環境中尤為常見,特別是當決策者已經有了初步的想法時,他們可能會刻意忽視不符合自己假設的數據,進而做出偏頗的決策。
如何降低無意識偏見影響
人類最大的偏見就是自認自己沒有偏見,又因為每個人的思維都受過去經驗和環境的影響,『無意識』的思維更是難以察覺,為了避免落入慣性思考的窠臼,透過適當的措施,可以減少偏見對面試結果的影響:
1.反思「認為」、「覺得」:定期反思自己決策過程,思考是否存在潛在的偏見,有意識的反思我們認為的都是真的嗎。
2.接納「唱反調的人」:減少主觀判斷的影響,找到相反立場的人,才能獲得不同的觀點和思維。但切記別因此再跌入「確認性偏誤」,以印證自己意見為基礎的心態,只收集對自己的假設或想法的有利的證據,並且自動去忽略或排斥不利、矛盾的資訊。
無意識偏見並非面試官或決策者的專利,它存在於每個人的思維模式中。無意識的偏見就如同貼標籤、分類一樣,不僅影響了我們對他人的判斷,還可能對團隊氣氛和組織決策帶來不利因子。只有不斷反思並且採取措施,我們才能在日常工作中避免這些偏見的影響,以邁向多元、平等、共融的職場。